重磅文件发布!探索建立电力装备碳达峰碳中和认证制度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推进绿色低碳设备检测认证。组织修订电力设备重点领域碳排放核算方法,推动建立覆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推进绿色低碳设备检测认证。组织修订电力设备重点领域碳排放核算方法,推动建立覆盖全面、算法科学的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完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和标识体系,探索建立动力设备碳达峰碳中性认证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第10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商务、国资和市场监管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有关中央企业:

现将《加快电力设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库

商务部/商务部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2022年8月24日

加快电力设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战略决策,推进清洁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电气化,推进新型电力体系建设,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一般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准确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基于新的发展阶段的发展新格局,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以高端智能和绿色发展为方向,以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应用创新和示范推广为抓手。加快支持清洁能源生产和绿色能源消费的装备供应体系建设,推动电力装备高质量发展,助力碳达峰顺利实现目标。

(2)主要目标

经过5-8年,电力设备供应结构明显改善,电网输配电效率显著提升,高端智能化和绿色示范应用加快发展,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基本满足非化石能源高比例、大规模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燃煤发电机组灵活改造能力超过2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供应能力不断提升,风电、太阳能发电设备满足装机需求超过12亿千瓦,核电设备满足装机需求7000万千瓦。

二、重点任务

(1)设备系统绿色升级行动

统筹调整发电、输配电设备供应结构,着力建设新型电力体系,加快发展清洁低碳发电设备,提高输变电设备消纳和保障能力,加快配电设备更新换代,提高电力设备能效匹配水平,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1.加快发展清洁低碳发电设备。推进煤电设备节能减碳改造、柔性化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加快燃气轮机的研发。推进水电机组宽负荷改造,加快变速抽水蓄能和海上抽水蓄能设备研发应用,高水头冲击式水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加快第三代核电的批量生产,加快第四代核电设备的R&D和应用。推动风光储一体化设备发展,推进网络化新能源发电设备研发。加快生物质能设备、海洋能、地热能等开发利用设备的研发和应用。重点攻克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技术设备。

2.提高输变电设备消纳保障能力。面对电网中可再生能源比例高、电力电子设备比例高的“双高”特点和夏冬季双负荷高峰的需求特点,加快发展UHV输变电设备和柔性DC输电设备。以安全、灵活、绿色、低碳的输电网络技术和装备为目标,继续研发不同电压等级和分断能力的发电机断路器和高压真空开关设备,加快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和天然酯(植物)绝缘油变压器研发突破。

3.加快配电设备的更新换代。开发符合新型电力系统“双高”“双随机”(分布式新能源的随机性和可调负荷的随机性)特点的保护和控制配电技术装备。依托智能配电网和主动配电网建设,加快电网间灵活可控互联,积极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重点的智能微网,加快能源综合管理利用、多电源优化互动等技术装备的突破。

4.提高电气设备能效匹配水平。开发高功率密度永磁电机、同步磁阻电机、智能电机、超高效异步电机等产品。加强高效节能变压器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电锅炉、电窑等设备,扩大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电能替代。加快提高用能系统能效,开展关键电气设备系统配套节能改造和运行控制优化。完善废旧电机回收体系,鼓励企业开展电机再制造,推广再制造电机产品应用。

专栏1电力设备十大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方向

推进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氢能、储能、输配电、用电等10个领域电力设备绿色低碳发展。

火电设备。开展高效宽负荷、柔性化、提质增效、节能减排、深度调峰、机组延寿、智能化的在役机组及系统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发展煤电多能耦合、风光储多能互补发电、燃气轮机发电、碳捕集与封存、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等技术和装备。

水电设备。发展重点水电机组宽负荷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复杂地质条件下超高水头冲击机组、变速抽水蓄能和海水抽水蓄能、潮汐电站和兆瓦级潮汐发电、兆瓦级海浪发电、老旧水电机组增容增效提质升级等技术和装备。

核能设备。发展关键核级铸锻件、关键泵和阀门、控制系统、核级仪器仪表、钴基焊接材料等。建立核电专用软件验证数据库,支持软件系统的开发、优化和升级。加快第三代核电标准化和谱系化发展,继续推进钠冷快堆、高温气冷堆、铅铋快堆等第四代核电堆型的R&D和应用。加快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颠覆性技术的研究。

风力发电设备。重点发展8MW以上陆上风机和13MW以上海上风机,研发深海海上浮动风电设备。突破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变流器新型固定支撑结构、主轴承和关键功率模块。加大基础仿真软件研究和滑动轴承应用,研发风电叶片退役技术路线。

太阳能设备。重点发展高效率、低成本的光伏电池技术。高可靠、智能化光伏组件R&D,高电压、大功率、高散热逆变器,智能故障检测、快速定位等关键技术。发展基于5G、先进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一体化运维技术和智能光伏管理系统。积极发展太阳能热发电,推动建立太阳能热发电、光伏和储能互补集成。研究光伏组件资源化利用的实现路径。

氢能设备。加快制氢、氢燃料电池堆等技术装备的R&D和应用,加强氢燃料电池关键部件和长距离管道输氢技术。

储能设备。大幅度提高电化学储能设备的可靠性,加快研发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设备,研发储能电站多层次消防安全保障技术和装备。储能电池及系统在线检测、状态预测和预警技术及装备研发。

传输设备。重点研发海上风电柔性DC输电和低频输电、交流-DC混合配电网系统、开关电弧、设备长期带电可靠性评估等技术。突破有载分接开关、套管、智能元件等换流变压器基础零部件。开发高端电工钢低损耗变压器、热塑性环保电缆料、新型低温室效应环保绝缘气体等相关设备。

配电设备。加快数字传感器、电力路由器、潮流控制器、固态断路器等核心保护和控制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加快新型配电设备在数据中心、移动通信、轨道交通等应用场景的集成应用和高度自主化配电系统建设。

用电装备。重点发展2级及以上高效节能电机、直驱和集成永磁/磁阻电驱动系统、超高效高转矩机电系统总成、智能电机、微网和高效电机系统以及第三代半导体变频驱动的电驱动设备。

(二)促进电力设备技术创新的行动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和产业发展生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在电力装备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培育一批产业集群。

5.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实施产业基地再造工程,采取“曝光名单”“赛马”机制,支持企业加大R&D投入,加快突破一批电力装备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技术和产业技术基础。推动新材料和动力装备的集成创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6.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成套设备、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共性技术等。,以共性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为重点,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搭建创新平台,促进各类科技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7.促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金融发展。壮大东北、华东、西南、西北电力装备先进制造集群。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推动电力装备产业集群发展。鼓励整机企业与配套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培育专业化新型制造业“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加快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产业发展生态。

㈢基于网络的智能转型和发展行动

深化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加快电力装备产品形态、研发手段、生产方式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变革,推动数字化绿色服务发展。在电力装备领域培育一批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和示范园区。

8.深化“5G+工业互联网”应用。研究工业互联网与电力设备融合参考指南,深化“5G+工业互联网”在电力设备制造、运维中的应用。推进电力设备行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打造5G全联接工厂标杆。

9.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凝聚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打造智能联网设备,提高工业控制系统实时优化能力,加强工业软件仿真和数据分析能力。

10.加快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加快发展电力设备网络化服务,推进风电、水电等领域远程运维服务,推进核电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设低压电器、高效电机制造共享制造工厂。鼓励发展供应链服务企业,支持制造企业延伸价值链,提供设计服务或集成能源解决方案。

(4)技术基础支持和保障行动

以市场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完善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引导产业规范发展。

11.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围绕绿色、高效、安全的发展要求,推进国家标准验证点建设,加快电力设备能效提升、功能安全等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完善新能源储能、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优化UHV交流和DC设备标准,推进智能配电网技术设备标准化,不断提高电气设备能效技术标准。

12.推进绿色低碳设备检测认证。组织修订电力设备重点领域碳排放核算方法,推动建立覆盖全面、算法科学的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完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和标识体系,探索建立动力设备碳达峰碳中性认证体系。

(5)创新行动,推广应用模式。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应用创新和推广普及,形成需求拉动供给和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层次动态平衡。在电力设备领域建设3-5个测试验证平台,开展典型场景应用试点,培育形成一批优质品牌。

13.加强推广应用的政策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电力装备列入国家和地方相关重大技术装备指导目录,研究发布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利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能源领域首台(套)评估评价、绿色采购等政策。引导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等。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加快电力设备的推广应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重装”品牌。

14.开展实验验证和试点应用。围绕绿源、智能电网、减载、新储等新型电力设备。,建成首台(套)符合工程应用情况的重大技术装备试验验证平台。发挥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鼓励有基础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电力装备重点领域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

专栏2电力设备十大领域推广应用的重点方向

火电设备。加快推广应用630℃和650℃的清洁高效燃煤发电设备。推广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建设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全流程一体化大型应用项目。

水电设备。加快大功率变速抽水蓄能和海水抽水蓄能设备的应用。促进风能、水能、核能的互补。

核能设备。开展供热等现役核电设备综合利用。加快第三代核电优化升级,推进小型堆供热商业化应用、小型堆核能综合利用和海上浮动堆应用。

风力发电设备。加强远海海域海上风电的勘察、设计和安装。推广12-15MW超大型海上风电设备应用,推进海上和深水区浮式风电设备基础一体化设计、施工和应用。

太阳能设备。推进拓普康、HJT、IBC、钙钛矿等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和叠层电池组件技术产业化,开展新型高效低成本光伏电池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展智能光伏试点示范和产业化应用。

氢能设备。开展制氢关键设备和技术应用,推进可再生能源-氢能综合能源系统在不同场景的应用,推广长距离管道输氢和终端设备应用。

储能设备。推广10MW超级电容器、高功率锂离子电池和兆瓦级飞轮储能系统的应用。

传输设备。加快推进先进的DC接入新能源岛协调控制技术和紧凑型、轻型海上风电升压站及低频输电技术的应用。加快环保型气体高压开关和天然酯(植物)绝缘油变压器的推广应用。

配电设备。开展区域电力需求响应、碳交易计量等试点。探索新能源、新基础设施等新应用场景,开发DC配电、双向能流互动配电系统等应用。

用电装备。开展高速高效永磁电机系统、永磁辅助磁阻电机系统、高效变频电机系统的应用,拓展电机和电驱动的技术和应用边界,推动相关电驱动电气化的应用。

15.培育、推广和应用新模式、新业态。推进源、网、载、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培育风电+、光伏+等多种新型应用模式和业态,加快多层次、多时间尺度多能互补协同优化。

3.栏目培育新应用模式和新业态

风力+。在偏远孤岛等输电线路建设成本高的地区,发展风力发电+电解水制氢技术。在淡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如海岛,将培育风电+海水淡化模式。在偏远地区,推广分布式风电+智能微网。在合适的海上风电场推广风电+渔业+旅游模式。鼓励结合沙漠、戈壁、沙漠等场景,以重点电力企业为重点,探索风、光、储一体化设备试点应用。

光伏+。推进新建厂房和公共建筑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支持农(牧)渔互补复合发展,推进光伏与5G基站、大数据中心一体化发展,以及在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交通领域的应用。鼓励在沙漠、戈壁、沙漠、荒山、滨海滩涂、采煤沉陷区、矿山排土场等地区发展光伏电站。

储能+。在新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推进新能源储能+可再生能源发电、风、光、火(水)储能一体化供能试点。以大数据中心、5G基站、产业园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用户为重点,发展新能源储能+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增量配电网。

(六)电力设备对外合作行动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高水平走出去,加强国际产业合作,增创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16.推动电力设备走出去。着力打造高质量“一带一路”,深入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鼓励优势电力装备企业以多种方式加快走出去。引导企业获得国际认可的服务资质,带动技术、设备、标准和服务走出去。支持行业组织搭建走出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法律、咨询、风险评估等服务。

第4列电力设备退出模式

推动电力装备向技术、资本、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输出方向走出去,发展全产业链总承包或“交钥匙”工程,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工程承包。依托海外电力工程建设,加快拓展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等。以“工程+设备+运营”的方式打入国际市场。

国际营销网络。推动企业共建共享全球营销网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在目标国家和地区设立产品用户企业,完善“走出去”营销服务体系。

海外基地。围绕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加快电力装备走出去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设立生产基地、销售和服务基地,建设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带动上下游相关产品走出去。

外国投资。充分利用超大规模市场和配套产业链优势,加快优势企业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17.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多双边合作和高层对话机制,加强技术标准、检验检测、认证等方面的国际互认。加强与CIGRE、IEC、IEEE等国际组织的交流和经验共享。支持企业和境外机构加强在技术开发、经贸交流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充分发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的作用,坚持系统理念,建立覆盖R&D、制造、应用、服务等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联动,指导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结合实际出台配套措施。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之间的桥梁作用,帮助落实创新发展、推广应用等政策,加强行业自律,强化安全生产。依托高端智库和研究机构进行深入研究,提供重要决策支持。

(2)加强财税金融支持

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业务可持续的前提下,为符合条件的电力设备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等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国家产融结合的平台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电力装备发展。

(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联合企业和科研院所培养高端R&D、技能和管理人才。引导专业服务机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高端复合型人才。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鼓励企业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4)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加强舆论引导,加强典型项目和经验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共同举办电力设备展览论坛,发挥世界清洁能源设备大会的作用,搭建国际交流、展示与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权威媒体平台的引导作用,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加强电力设备质量的品牌宣传。

全国ISO体系认证3999起、服务认证3999起【认监委可查】;AAA信用认证1499起、企业服务资质证书1499起【招标平台可查】;含官费含发票,联系陈工13416464383微信同号。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416464383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8:30-23:30

客服微信
微信扫一扫添加客服

微信扫一扫添加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