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试验检测支撑能力 鼓励绿色纤维制品认证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化纤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全球化纤产量基本稳定。《化纤行业高质量发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化纤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全球化纤产量基本稳定。《化纤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包含了很多与检测、认证、标准相关的内容。请通读全文,摘录相关内容如下:

1.加强标准支持。加快功能化、智能化、高技术纤维材料领域标准制定,支持行业品种、质量、品牌提升。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协调发展的化纤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团体标准引导产业发展、激发创新活力的作用。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培养,提高企业从纤维到织物(复合材料)再到终端产品的标准研究和检测能力。推动国际标准化,促进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国际合作和互认。

2.培育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高试验检测、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撑能力,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公共服务平台,激发创新活力。引导企业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方式。

3.鼓励纺织、纺织、服装、家纺等产业链下游企业参与绿色纤维产品认证。

4.构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开展化纤行业智能装备、互联互通、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标准的研究制定,优先建设聚酯、尼龙、氨纶、再生纤维素纤维、再生聚酯等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5.严格限制能效,完善化纤行业绿色制造标准体系。

《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全文如下: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第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主管部门:

化纤产业是纺织产业链稳定发展和不断创新的核心支撑,是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也是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有关要求,推动化纤行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更强创新、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巩固提升纺织行业竞争力,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个

一般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满足纺织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为导向,统筹产业链供应链经济安全,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研究,推动产业高端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2)基本原则

驱动创新,塑造优势。坚持创新在化纤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面向科技前沿、消费升级和重大需求,完善创新体系,塑造纺织产业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

优化结构,开放合作。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国际合作,推进数字化转型,依法合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金融发展,巩固提升产业竞争力。

绿色发展,循环低碳。坚持节能降碳优先,建设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加强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扩大绿色纤维生产,构建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引领纺织和服务前沿。增加优质产品供给,优化高性能纤维生产应用体系,培育知名纤维品牌,拓展纤维应用领域,从原料端引领纺织价值提升,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3)发展目标

到2025年,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全球化纤产量基本稳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R&D资金投入强度达到2%。高性能纤维的R&D和制造能力符合国家战略需求。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企业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到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绿色纤维比重提高到25%以上,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规模进一步发展,行业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

提升产业链创新发展水平。

(1)建立坚实的创新基础。打通理论研究、工程研发、成果转化全链条,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作用,开展纤维材料前瞻性研究。提升国家级和省级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的服务能力和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能力。加强关键设备、关键原辅材料技术研究,推进生物基化纤原料和煤基化纤原料的研究和技术储备,增强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优化区域布局。实施区域发展战略,鼓励龙头企业在符合产业、能源、环保等政策的前提下,在广西、贵州、新疆等中西部地区建设化纤纺织全产业链一体化基地,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高效协同的供应链体系。引导化纤企业参与跨国产业链供应链建设,鼓励企业完善全球产业链布局。

(3)培育优质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加快业务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支持龙头企业集聚技术、品牌、渠道、人才等优质资源,强化供应链领先力,为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提供共性技术输出和整体产业链解决方案。推动大中型企业金融发展,培育专业化、新型“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推动纤维新材料高端化发展。

(1)提高常规纤维的附加值。实现常规纤维的高品质、智能化、绿色化生产,开发超仿真、原液着色等差异化、功能化纤维产品,提高功能纤维的性能和质量稳定性,拓展功能纤维的应用领域,促进生物医用纤维的产业化和高端化应用。加强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促进优质产品供给,满足消费升级和个性化需求。

专栏1纤维的高效灵活制备和质量改进

1.改进技术设备,实现高效、灵活的纤维制备。突破功能纤维原位聚合、多元高比例共聚、在线添加及高效柔性纺丝、尼龙6熔体直接纺丝成型等技术。,提高纳米纤维的宏观制备和智能纤维的设计制备水平。

2.差异化和功能性品种开发。开发超仿真、阻燃、抗菌、抗病毒、导电、相变储能、温控、光致变色、原液着色、吸附分离、生物医学等新型功能聚酯、优质化学单体和功能纤维品种。

3.关键材料和辅助材料的研发。功能纤维的关键材料和辅助材料,以及阻燃剂、改性剂、母料、催化剂、油剂等添加剂的研发。

(2)提高高性能纤维的生产和应用水平。提高碳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的生产应用水平,提高高性能纤维的质量一致性和批量稳定性。进一步扩大高性能纤维在航空航天、风电和光伏发电、海洋工程、环境保护、安全防护、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

专栏2高性能纤维的关键技术突破和高效低成本生产

1.高性能碳纤维。攻克48K以上大丝束、高强度、高模量、高伸长率、T1100级、M65J级碳纤维制造技术,突破高精度计量泵、喷丝板、牵伸机、收线机、宽幅预氧化炉、高低温碳化器、大口径石墨化炉等设备制造技术。,发展自动铺放成型等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碳纤维复合材料修复再利用技术。

2.芳纶。对位芳纶原料高效溶解、纺丝稳定性控制、高温热处理、溶剂回收等关键技术研发,大容量连续聚合、高速纺丝、高稳定高速牵引牵伸等装备制造技术研发。攻克间位芳纶纤维的溶剂体系、纺丝原液的高效消泡、高速纺丝等关键技术,发展高强高伸间位芳纶纤维产业化技术。

3.其他高性能纤维。提高耐热、抗蠕变、高强、高切、耐腐蚀、耐辐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细旦、异形截面聚苯硫醚纤维、细旦、防火、防核聚酰亚胺纤维等生产技术水平。突破芳香族聚酯纤维、聚对苯撑苯并双噁唑纤维、聚醚醚酮纤维的合成与提纯、高速稳定纺丝等关键技术。发展大型玄武岩纤维池窑、多品种差异化浆料等技术装备,研发第三代连续碳化硅纤维制备技术,突破氧化铝纤维、硅硼氮纤维、氧化锆纤维等关键制备技术。

4.高性能纤维创新平台。推进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工程化难题,形成基础化工原料-高性能纤维/高性能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制品成型加工-产品测试评价-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

(3)加快发展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提高生物基化纤单体和原料的纯度,加快集成稳定、高效、低能耗的成套技术和装备,实现规模化、低成本生产。支持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纤维等可降解纤维材料关键技术和装备,突破原料制备和高效聚合技术瓶颈,加强纤维可降解性评价,引导下游应用。

专栏3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的研究与产业化

1.生物基化纤原料。突破莱赛尔纤维专用浆料、溶剂、交联剂的高效制备技术,以及纤维级1.3-丙二醇、丁二酸、1.4-丁二醇、呋喃二甲酸、高光泽纯丙交酯等生物基单体和原料。

2.生物基化学纤维。提高莱赛尔纤维、聚乳酸纤维、生物基聚酰胺纤维、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邻苯二甲酸聚呋喃酯纤维、海藻纤维、壳聚糖纤维等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了离子液体溶剂法(ILS法)和低温尿素法等纤维素纤维绿色制造技术。

3.可降解纤维材料。攻克了PBAT(己二酸丁二醇酯和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共聚物)、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HBV(聚羟基丁酸戊酸酯)、FDCA基聚酯(呋喃二甲酸酯聚酯)、PHA(聚羟基脂肪酸酯)、PCL(聚己内酯)等制备技术。开展有序聚3-羟基烷酸酯(PH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等材料的产业化推广应用。

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1)加强智能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推进大集成、低能耗、智能物流、自动落纱、自动包装设备的R&D和应用,提高纤维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水平。加快涤纶加弹设备自动起纱装置和在线质量监控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涤纶、氨纶、锦纶纺丝卷绕设备的智能化水平。

(二)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数字化技术在化纤企业的应用,提高R&D设计、制造、仓储、物流等产业链各环节的数字化水平。应用数字化技术打通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和供应链数据,实现组织结构优化、动态精准服务和辅助管理决策等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

(三)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鼓励骨干企业建设集主数据、实时数据、应用、标识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商业智能于一体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数据共享,加强供需对接,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开发应用。

专栏4智能制造的协同创新和系统解决方案

1.构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开展化纤行业智能装备、互联互通、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标准的研究制定,优先建设聚酯、尼龙、氨纶、再生纤维素纤维、再生聚酯等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2.提升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水平。提升智能原料配送、智能丝饼管理、生产数据分析、智能立体仓库等技术水平。提升三维设计与建模、数值分析、过程仿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分布式控制(DCS)、制造执行(MES)、企业资源管理(ERP)、数据采集与视频监控(SCADA)等工业控制软件和系统水平。

3.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采用云服务、智能分析等技术,收集和分析客户反馈信息,在解决客户问题的同时,反馈和指导企业改进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提高客户满意度。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1)推进节能低碳发展。鼓励企业优化能源结构,扩大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应用比重,逐步淘汰燃煤锅炉和采暖炉。制定化纤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路线图,明确行业碳减排实施路径,加大绿色技术和设备研发力度,加强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广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加快化纤行业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建设,开展用水效率和能效领先示范企业建设,推进碳足迹核算和社会责任建设。

(2)提高回收水平。实现化学再生聚酯纤维规模化、低成本生产,推进再生尼龙、再生丙纶、再生氨纶、再生腈纶、再生粘胶纤维、再生高性能纤维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废旧纺织品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加大废旧军装、校服、制服、工装等制服回收力度,鼓励相关生产企业建立回收体系。

(3)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严格限制能效,完善化纤行业绿色制造标准体系,依法依规加快淘汰高能耗、高耗水、高排放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为优化供给结构提供空间。加大再生纤维素纤维(粘胶)行业和再生化纤(聚酯)行业规范条件的落实力度,开展规范公告,严格满足能耗、物耗、环保、质量、安全等要求。

专栏5绿色制造和回收

1.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推广聚酯装置余热利用技术、PTA余热发电技术、再生纤维素纤维生物低浓度废气处理技术、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碱液回收及半纤维素提取技术、尼龙-6、锦纶长丝、干法氨纶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封闭、连续、自动化生产技术,减少有机溶剂。推广使用低(无)VOCs含量的原辅材料,提高污染控制水平。

2.突破回收技术。开展废旧纺织品识别分离研究,完善聚丙烯和高性能纤维回收关键技术,突破聚酯和尼龙化学回收技术、腈纶和氨纶回收技术、棉/再生纤维素纤维废旧纺织品回收和绿色制浆产业化技术。推动瓶坯直纺规模化生产高品质再生涤纶长丝。

3.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鼓励纺织、服装、家纺等产业链下游企业参与绿色纤维产品认证,推进绿色纤维产品可信平台建设,提高绿色纤维供给数量和质量。培育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工厂标杆企业和绿色供应链企业。

实施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三品”战略

(1)优化供给结构。以技术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开发性能和质量优异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绿色化的产品,不断扩大高端产品的有效供给。开展纤维流行趋势研究和发布,向下游企业和消费者推广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好的纤维新品种。推广再生化纤、生物基化纤、本色化纤等绿色纤维,引导绿色消费。

(2)加强标准支持。加快功能化、智能化、高技术纤维材料领域标准制定,支持行业品种、质量、品牌提升。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协调发展的化纤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团体标准引导产业发展、激发创新活力的作用。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培养,提高企业从纤维到织物(复合材料)再到终端产品的标准研究和检测能力。推动国际标准化,促进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国际合作和互认。

(3)推动品牌建设。利用国际纺织纱线展等平台,借助新闻发布会、新媒体网络等方式,扩大“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和“绿色纤维”的影响力,提升消费者对中国纤维和企业的认知。鼓励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加强品牌管理团队建设,培育功能性纤维品牌,充分发挥纤维品牌在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中的增值作用。

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准确定位化纤产业鼓励和限制领域,加大对高性能纤维、生物基化纤、再生化纤和可降解纤维材料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联合申报国家专项,加快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

(2)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统筹现有渠道,加大对化纤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加大对化纤企业的贷款支持。充分发挥国家产业整合的平台作用,构建产业信息对接合作服务网络。推动高新技术化纤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化纤企业发行债券融资。

(3)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集群、企业、协会等机构的合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培育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高试验检测、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撑能力,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平台,激发创新活力。引导企业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方式。

(4)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依托重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培养学术、技术和管理带头人。支持行业开展优秀人才评选等活动,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行业培养懂技术、经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化纤人才智库,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国际合作。

(5)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协调推进指导意见的实施,开展实施效果评估,为政府部门提供支持。鼓励行业协会加强信息发布,引导企业投入资金,促进行业规范发展。鼓励行业协会加强自律、平台建设、品牌培育、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4月12日

全国ISO体系认证3999起、服务认证3999起【认监委可查】;AAA信用认证1499起、企业服务资质证书1499起【招标平台可查】;含官费含发票,联系陈工13416464383微信同号。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416464383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8:30-23:30

客服微信
微信扫一扫添加客服

微信扫一扫添加客服

返回顶部